首页 > 奇闻 > 奇闻百怪 >
阅读

左宗棠收复新疆前,清廷为何会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

时间:2021-10-09 00:01 来源:网络 作者: 菜叶

简介:很明显,两头都出了问题。之所以出现争,是只能顾一头。 其他网友观点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

【红叶网探索分享】

左宗棠收复新疆前,清廷为何会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

优质回答:

很明显,两头都出了问题。之所以出现争,是只能顾一头。

其他网友观点

左宗棠收复新疆前,清廷为何会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身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他人生大戏最精彩的一幕。有诗为证:大将筹边奏凯旋, 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但是,就在新疆乱局亟待平定的时候,在晚清朝堂之上,却掀起了一番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就是,满清的国防战略重点,到底是要以东南海防为主,还是要以西北塞防为主。

说得再直白一点,新疆是留还是弃?

历史上把这一次争论称之为海防塞防之争,这是一次关系晚清国家命运的一次战略之争,因为争论各方均是位高权重,影响深远的关键人物,因此一直是历代历史研究者颇感兴趣的话题。

铁锤文史从三个方面介绍这个问题。第一,争论因何而起?第二,各方主要观点和理由。第三,争论的结果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先说海防塞防之争因何而起?

之所以发生海防和塞防之争,是因为清政府当时西北边防和东南海疆都出现了危机。

同治年间,阿古柏在英国和俄国的支持下侵入南疆自立为王,奴役南疆人民。同治十年,沙俄又以边境安全为由,侵占伊犁。此时陕甘总督左宗棠花了7年时间平定了辖区内乱,正好可以腾出手来平定新疆乱局。但是清政府这间四面漏风的破房子正是屋漏偏逢连阴雨,东南又出了乱子。1874年日本以琉球商人被台湾土著杀害为由侵占台湾,在外国调停之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专约》,赔款白银50万两,日本随后从台湾撤军。这件事对朝廷上下都是不小的震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积极主张筹备海防。直隶总督李鸿章上书《筹议海防折》,力主放弃新疆,专注海防。李鸿章的观点,在地方上,得到了两江总督、山西巡抚、河南巡抚、闽浙总督的支持,在中央得到了醇亲王和刑部尚书的支持;而力主塞防海防并重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地方得到了湖南巡抚、江西巡抚、江苏巡抚、漕运总督的支持,在中央则得到了军机大臣文祥的支持。历史上把这次大争论称之为塞防海防之争。

这就是大争论的历史背景。

第二,各方的秉持的观点和理由又是什么呢?

左宗棠收复新疆前,清廷为何会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认为,海防比塞防重要,新疆安全的重要性不如东南沿海。

他说,中国的防务,古今之势已经大不相同。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就是说以前的边防重点都是在西北方向。可是今天已经不一样了。东南海疆一万多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这些外人聚集在京城和各个省的腹地,表面上打着和平友好的旗号,肚子里却怀着阴谋吞噬的野心。只要一个国家跟中国搞事情,其他国家就跟在后面煽风点火,这实在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因此李鸿章要求破除成见,以求实际,以海防为重点。此外李鸿章还说,从东北的奉天到广东的沿海,这是中国的心腹。尤其是直隶的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是京城的门户,江苏省吴淞到江阴这一片,是长江的门户。京都是天下的根本,而长江一带则是中国财富的大本营,新疆的地位没有那么重要。他甚至说,新疆哪怕丢了,并不会伤害国家的元气,可是如果海疆的安全丧失的话,则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因此李鸿章认为应该专注与海防。

为了让自己的辩论更有现实性,李鸿章还算起了经济账。

当时大清财政已经捉襟见肘,军费开支是个大问题。李鸿章说,新疆地区从乾隆年间开始正式纳入版图,太平年景一年也需要军费300多万,只是白白收取了几千里的空地,却增加了千百年的财务损耗,划不来。所以李鸿章建议放弃守卫新疆,停兵,撤饷,把节省下来的军费挪用到海防上面。要不然的话,清朝国库里面就这么一点银子,既要塞防又要海防,肯定是两头顾不上。

最后,李鸿章还出了一个馊主意。

他说现在俄国、土耳其、英国都在打新疆的主意,不如把新疆丢出去让他们互相内斗,我们大清政府暗地里跟新疆各地的地方首领谈好条件,让他们自己各自为政,只要像云贵地区苗族土司和越南、朝鲜等地一样,奉大清为正朔就OK了。说白了就是放弃新疆主权,听任分裂。

对于李鸿章的观点,左宗棠表示,不能忍。

左宗棠在西北地区征战多年,对于西北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塞防和海防一样重要,新疆是中国西北的重要屏障。从历史来看,中国的边患一直是西北比东南严重;从清朝历史来看,清朝定都燕京,蒙古部落环卫于北方,因此两百年来边境太平。保卫新疆就是保卫蒙古,保卫蒙古就是保卫京城。西北地区犹如臂指相连,形势完整则敌人无机可乘,如果新疆不牢固,则威胁的不仅仅是当地安全,更会把危机传导到京都重地。

那么问题来了,钱呢,打仗的钱从哪儿来?

左宗棠一样有自己的考教。他认为只要理财有道,海防不用挪用塞防军费。海防支出主要是造船造炮和招募水师。现在福建马尾船厂造的船越来越多,将来的费用从造船变成保养,开支越来越小。而沿海各地大量渔民水手都是彪悍勇猛熟悉水性之人,直接征用他们,远比重新招募水兵要有效而且节省训练费用。

至于收复新疆的原则,左宗棠提出了“剿抚兼施”、“粮运兼筹”的方针。就是先安抚当地部落,拿下乌鲁木齐,然后在当地兴建军屯,民屯,往边疆移民。等到乌鲁木齐形势尽在掌控之中,伊犁的事情就好办了。

此外,在收复新疆的时机判断上面,再一次显示了左宗棠的过人之处。左宗棠分析,首先新疆的叛乱实力不够强大,盘踞在乌鲁木齐附近的白彦虎部落能打的只有数千人;南疆的阿古柏势力首鼠两端,窝在家里不敢招摇过市。其次,东南沿海地区暂时处于和平时期,清政府没有两路出击的危险。而且在新疆的外国势力暂时还不是清军对手,俄国人借口“代守”,只是图财,印度是英国人殖民地,无力侵扰,而英国人只是想要通商求财,没有领土要求。鉴于以上的分析,左宗棠主张在这个时候全力出击,一举平定新疆。

第三,争论的结局和影响。

支持海防的一方一开始人多势众,导致朝臣中出现了一边倒的态势,左宗棠挺身而出,在光绪元年上书《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据理力争,促使朝廷下决心收复新疆,海防塞防之争,最后以左宗棠一方的胜利而告终。实际上,朝廷接受的海防与塞防并重的观点。客观的分析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观点,其实二人都有高明和欠缺之处,不应该厚此薄彼。李鸿章看到了当今局势和古代的不同,对东南海防重要性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他对新疆的看法则不符合客观现实,放弃更是错误之论。左宗棠对于新疆的战略价值分析的透彻完全,后来的实际操作也证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可是他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有欠缺之处,他认为英国人,俄国人只是贪图钱财,没有领土要求,那是片面之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各地的殖民证明,这些豺狼不但要钱,也要地。

总结一下:晚清朝廷的海防塞防之争,是在西北塞防和东南海防同时出现危机之时,针对国家军事安全战略而展开的重要讨论,讨论以塞防海防并重的结局而告终,对于朝廷上下统一国防战略是一次极为重要的思想交流。

我是铁锤文史,致力于创作有趣有益的文史作品。如果你喜欢我的作品,欢迎您关注转发点赞,您的每一个鼓励都是前行的动力。

其他网友观点

左宗棠和李鸿章之争,从来不是“塞防”和“海防”之争,左李之争说到底是政争,而非塞海之争。

站在当今的角度去看,对于一个同时拥有陆疆、海疆的国家而言,不论是塞防也好,或是海防也罢,皆是不可或缺的,不可只有塞防,也不可只有海防。

左宗棠收复新疆前,清廷为何会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

当年的左公宗棠也并非只持塞防一说,而是塞、海兼顾,到后期之所以演变成为塞防和海防之争,纯粹是因为在政治上受到李鸿章压迫的缘故。

阿古柏和沙俄入侵新疆之时,不幸恰逢日本出兵侵台,这是引发左宗棠和李鸿章塞防海防之争的导火索。

左宗棠说要出兵驱逐阿古柏和沙俄,咱们的领土不能丢。

不过,让左宗棠没想到的是,阻挠他出兵收复新疆的最大阻力不是阿古柏和沙俄,也不是列强,而是清朝内部以李鸿章为首的政治利益集团的反对。

按说左宗棠出兵收复失地是好事,李鸿章理应支持才对,可他为什么却会绞尽脑汁地阻挠呢?

原因便在于李鸿章正在积极筹备海防之事,在李合肥看来,“东南海疆万里,一国生事,各国勾煽,一旦生衅,兵连祸结,防不胜防”,列强几乎全由海上而来,也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牟利,所以当然得海防为先。

反观西北失地,“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一片黄沙贫瘠之地,不能为清政府带来利益,反倒平白让清政府添钱,清政府每年在那耗了多少年钱?好几百万两呢!所以,还是不要了,沙俄想要那就给他。

左宗棠收复新疆前,清廷为何会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

左宗棠一听,这什么破借口,每年耗个几百万两就不要了?

说实话区区几百万两对当时的清政府来说还真不是事,晚清太监小德张回忆说慈禧一日生活费便需4万两白银呢!这区区几百万又算得了什么呢?相比于清政府后来赔出去的几亿两来说,那就更不是事了。

对于李鸿章总是一味求和的姿态,左宗棠早看他不顺眼了,所以听到李鸿章拿钱的事来搪塞自己之后,左宗棠又说了句,“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利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宴然”。

你倒是可以退,可是别人会退吗?不会,你越退别人越以为你软弱可欺,越要得寸进尺,到时候你干脆将自己所有的地盘让给别人算了!

理是这个理,李鸿章当然也知道左宗棠的话没错,但他还是不能让步,他总不能让人觉得自己不如左宗棠吧?不然的话,会危及他在朝中的地位。

所以,清政府不给钱。

左宗棠也不服输,你李鸿章不给钱没关系,我自己去借!于是,左宗棠在胡雪岩的帮助下借了外债,然后拿着钱出兵。

左宗棠收复新疆前,清廷为何会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

这时候又有了1874年的日本侵台事件,李鸿章借此良机,再一次将塞防海防之争推上了一个高峰。

这次事件是由于日本想要吞并琉球而引起的,不管日本出兵的理由是什么,既然这时候出了事,清政府这边总得解决吧?这就更给了李鸿章一个反对左宗棠出兵收的理由。

因为这次事件告诉了清政府,海防真的很重要,所以还是先搞海防。

李鸿章也很有意思,他虽然不想打仗,可是却还瞧不上这时候的日本,所以想着动手打一打,但是清政府不同意呀,赢了还好,万一输了怎么办呢?所以清政府决定用钱解决这件事,也就是用钱来换日本撤兵。

左宗棠收复新疆前,清廷为何会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

当时日本敲了多少呢?一口价,50万两白银。

李鸿章和清政府一听,哈,这么少?小意思小意思,随手一挥,签了字,赔了钱,了了事。

也正是因为此次事件,让李鸿章更加坚定了抓海防建设的决心,可是他也知道清政府不会慷慨地拿出太多的钱,毕竟钱就这么多,他可舍不得分给左大人,所以他只能极力反对左宗棠的塞防了,由此将塞防海防之争推上了一个新高峰。

这实际上是两个政治利益集团之争,显然李鸿章在朝中更有实力,所以左宗棠是争不过他的。

这也是李鸿章能拿着钱来建海军,左宗棠却只能借外债的原因。

左宗棠收复新疆前,清廷为何会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

塞防海防之争并不会因为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而结束,因为这次左李之争看似是塞海之争,实则一直是政争。

所以,塞防海防之争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左宗棠原本兼顾塞、海,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马尾船政学堂以及福州船政局即为左宗棠于1866年所创办,这等长远之眼光,哪能说左公只重塞防而无视海防?只是后来在政治上受李鸿章之压迫,李鸿章又是极力推进海防之人,海防之事由李鸿章一人把持,这才让左宗棠不得不在塞防之上一路走到黑。

左宗棠收复新疆前,清廷为何会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

左、李二人最后一次塞海之争则是中法战争时期,当时正是李鸿章筹建北洋水师的关键时期,耗银无数,他怎么可能支持左宗棠南下督师抗法呢?

所以,李鸿章又开始阻挠左宗棠了,为了破灭左宗棠抗法的想法,他和盛宣怀联手打垮了胡雪岩。

没了胡雪岩,左宗棠拿不出钱来,那还怎么打仗呢?没法打了。

李鸿章则跑去和法国人签订了《中法新约》,气得左宗棠痛骂:“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1885年左宗棠一死,左李之争这才宣告结束。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红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