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互联网 >
阅读

餐桌表里看变化——饭碗里的“我国芯”

时间:2022-08-27 18:05 来源:网络 作者: 红叶

简介:餐桌表里看变化饭碗里的我国芯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切发展的根底。8月26日开端,《焦点访谈》将播出系列节目《

【红叶网探索分享】

餐桌表里看变化——饭碗里的“我国芯”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切发展的根底。8月26日开端,《焦点访谈》将播出系列节目《餐桌表里看变化》,我们先来重视种子。一粒种子,包括不计其数的遗传暗码,被称为农业的“芯片”。这米饭香不香、大豆能出多少油、玉米糯不糯、生果甜不甜,种子是关键。我国种子都来自哪里?优质种类是怎样培养的?又该怎样保证好我国人的粮食安全呢?今日经过分析一粒玉米种子,来体会怎样打造我国农业“芯片”。

餐桌表里看变化——饭碗里的“我国芯”

盛夏,北京郊区的这片农田里,幼儿园的教师们正带着孩子,收成今年春天他们自己种下的玉米。

玉米,原产南美,500年前传入我国后,逐步成为我国人最主要的口粮之一。现在,我国人每年要吃掉接近1000万吨玉米,大家对玉米的需求,早已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略。

今日,消费者在菜场、超市里挑选的各类玉米,很少是农人自己留种种出来的,大多都是育种专家们选育的种类。

现在在我国,杂交育种仍是农作物最主要的育种方法。想要培养出一款又甜又糯的玉米,首要就要找到优质的甜玉米和糯玉米。对育种专家来说,找到带着优质基因的父本和母本,是育出好种的最大条件。

在位于我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作物种质库里,李立会正和团队人员一起查看刚刚从全国各地搜集来的种子。这里是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战略保存中心,除了保存在各地种质圃中的多年生、无性繁殖以及野生资源外,这里保存着45万余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光玉米种质资源就有三万多份。农作物种质资源,也是农作物的遗传资源、基因资源,决定着农作物的所有特征性状。

此前,我国曾先后在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开展过两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搜集维护了一大批珍稀、重要资源,但其时普查并不全面,还有不少种类散落在各地。2015年,农业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搜集举动。

维护种质资源,便是维护我们农业“芯片”的底子。放眼世界,每个农业强国,都需要拥有强大的种质库。

截至今年6月,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现已搜集到了11.3万份种质资源。这些新搜集的种子,将在田间栽培2—3年,定期观测记载,鉴定确以为绝无仅有的特征后,最终构成一份包括30多项表型特征的“身份证”然后入库。

就在去年,国家作物种质库新库开端试运行。在这里,每一份种子将能保存50年,在这期间,这里的科学家们将持续对它们进行基因测序、深入探究这些种子的遗传奥妙,也为全国的育种专家们供给育种资源,让我国种子的研制把握在我国人自己的手中。

在我国,玉米不但是重要的口粮,更是主要的动物饲料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国内玉米产值一向存在缺口。增产是这些年玉米育种的一个重要方向。

夏末,在北京顺义的实验田里,黎亮和学生们正在和新培养的玉米种类进行一场特殊的拔河比赛。把玉米茎秆拉到必定视点,精确丈量所需要的拉力,就可以直观地看到,这个实验种类抗倒伏的能力有多强。

玉米要进步亩产,进步栽培密度是主要途径,但是栽培太密,很简单发生倒伏。

黎亮和他的学生们正在培养的这个玉米种类,是一个高产又不易倒伏,合适机器收成的种类,它的抗倒性,正是来自国家作物种质库中保存的遗传资源。

在田间,黎亮一向随身带着着平板电脑,每一株玉米都有一个二维码,他只要轻轻一扫,就能看到这株玉米的所有信息。

在这个实验田里,每个玉米种类只栽培一行,两亩地里总共种着1000多个不同种类的玉米。在它们当中,最让黎亮想念的是这几株看起来不起眼的玉米,被叫作“单倍体诱导系”,它本身并不带着增产抗虫等优质基因,但却能大大缩短我国育种专家们育种的时刻。

从种质资源立异到育种技能立异,我国育种专家们深耕农作物育种根底立异,让我国育种从1.0年代逐步向世界最先进的4.0年代追赶。

我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说:“育种进步是跟着国家科技进步一起的,第一个阶段是农人育种,在田间发现好的;第二是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开端使用杂交育种;第三是知道性状怎样操控,遗传基因在哪个区域里边,进行分子符号辅佐选育;现在做到4.0,生物育种,逐步开端成为主流,从随机到定向选择。”

跟着技能的进步,我国农作物种子国产率也不断提高,现在,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种类面积占比超过95%,“我国粮”基本都用上了“我国种”,粮食产值近年来屡立异高。在这背面,还有我国育种专家们不断持续立异的尽力。

海南三亚,在北方只能栽培一季的作物,可以在这里完成两季甚至三季栽培,招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专家。

滕文涛是一家种业研制企业玉米种业研制人员,他拍照的这段视频,正在给外地的搭档介绍今年不同玉米种类在海南栽培的最新状况。

草地贪夜蛾是来自美洲的玉米天敌,两年前开端迁徙到亚洲,现已成了我国南方玉米栽培最大的虫灾。远在陕西杨凌的育种团队仔细观看他发回的视频。

以往,面临农作物虫灾,大多只能经过喷洒农药应对,但这样不仅简单增加农药残留,而且害虫耐药后防虫效果也会不断下降,如果能经过生物育种技能,培养出“虫子不喜欢吃”的玉米,既能削减农药带来的副作用,害虫的耐药性也能有所减缓。

但是,不论用什么方法育种,在实验阶段,育种专家们都要面临不计其数粒性状不同的种子,怎样能从这上万粒种子中,找到最抗虫的那一粒呢?

在陕西杨凌高新技能区,企业专门建设了一个现代育种工厂,在这里,经过生物育种得到的种子都要先在这个检测设备中做一个扫描,育种专家解读种子的遗传信息后,留下最可能发挥抗虫作用的种子种入实验田里。

我国中化种业玉米研制团队负责人徐加新说:“育种便是一个猜测的科学,从大海里边捞鱼,要抓到最好的一条,一般第一步会保存35%,其他的就可以筛选,这样在下地之前就可以虚拟猜测了,一般的育种可能需要3年的时刻,现在因为有数据依据,有这些技能,缩短1到2年的时刻。”

在这个育种工厂,每年可以检测二三十万份种子,加上单倍体技能快速育种,两年不到的时刻内,企业就培养出了几个虫子不喜欢吃产值又高的种类,在温室栽培后表现很好。

不过,抗虫新种类终究是否有用,还要经过大田里的测试。在海南育种的滕文涛,也把这个新的玉米种类在测试大田里的表现及时反应了回来。

在培养这个种子的过程中,从抗病虫性状的寻找到新种类的培养,背面是成百上千名种子科学家的尽力,每一步都由立异技能来驱动。

十年来,国内科研院所育种企业不断加大研制投入,我国每年审定的玉米种类数量不断增加。

一粒玉米种子,外表看去并不起眼,却汇集了诸多立异。农业现代化,种子是根底,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高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完成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从种子入手,在种质资源、育种技能上不断立异,打好种业翻身仗,让种业装上更多“我国芯”,我们才能把饭碗端得更牢、更好。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红叶网

大家都爱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