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趣闻 >
阅读

大秦帝国,在秦人五百年的努力奋斗之后,瞬间轰然倒塌

时间:2023-05-05 07:22 来源:网络 作者: 小叶

简介: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东周)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王朝,也是中央集权制下的第

【红叶网探索分享】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东周)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王朝,也是中央集权制下的第一个大一统朝代。从此,中国进入“帝国”时代。

《礼记·王制》记载:“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 郑玄注:附庸者,以国事附於大国,未能以其名通也。

早期的秦人由于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就被周孝王封在了秦地附庸(今陕西栎阳一带),秦成了秦人的正式族称。栎阳是战国时秦献公在位时的都城。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国迁都栎阳。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营建了咸阳城。并在秦孝公十三年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

《东周列国志》又载:“秦爵虽附庸,然习于戎俗,其兵勇悍善战,犬戎之所畏也。”这说的是秦人最早的发迹就是从西征犬戎开始的。

西周末年,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西周都城),秦襄公因为保卫周王室东迁洛阳(东周)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当时周平王将岐山以西的土地赐给了秦国,但实际上都被犬戎占领。

至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称霸西戎,国力日盛。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振兴,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秦王嬴政即位后,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称帝,史称“秦始皇”。

02

自秦国的第一位国君秦襄公(前778年即位),至秦始皇嬴政称帝统一全国(前221年),秦人用了557年的时间,然而,秦朝仅二世即亡,只用了15年。这不得不让后人对秦朝,尤其是秦始皇的评价出现了两极分化,一则将秦始皇誉为“千古一帝”,二则斥之为暴君、独夫。

然而,这就是历史吧?!很多事情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简言之,秦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代长达五百年的列国纷争,似乎是民心所向;然而,秦始皇统一之后大兴土木,强化集权,又使得民怨沸腾进而速亡。但是,楚汉相争四年后,汉朝建立,再一次大一统中国四百年。

汉续秦制,虽然秦始皇不在了,秦二世也不在了,但是之后两千余年的中国,却无限延续了下去,以中央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为基础的皇权专制体制,却无限延续了下去。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38年在位。

当年,卫国人商鞅在公叔痤死后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先以帝道、王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再以霸道之术说孝公,孝公听后改变态度但没有重用商鞅。商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后毫无倦意。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决定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

03

公元前359年,商鞅辅佐秦孝公,实行变法,使秦国在战国时代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在中国的“伟大改革家”序列里,商鞅及与他同时代的李悝、吴起等人,是祖师级的人物,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伟大人物。

但实际上,其人不过是一个冷血的“国家资本主义”打手,是一个中国历史长河中从未消失过的恐怖幽灵。

商鞅的变法理念有三:1、铲除“仁义和平善良”,国家才会强盛;2、人人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国家才会强盛;3、必须“弱民”、“愚民”,国家才能强盛。这三条,无论是放在今天,还是放在两千余年前,都是历史的反动。

据《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三:1、按军功受爵;2、强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斩;3、百姓只许务农,从事其他职业者,以及懒惰而致贫困者,全家没收为奴。这三大内容,正对应着商鞅的上述三大变法理念。

作为商鞅这样的典型“百家”人物之一,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实际上,五百年的“百家争鸣”也可以看作是各色“人才”在统治阶级的“现实”需求下的各色上演,但是,同时代真正的“大才”孔子、老子、墨子却是无人问津。

继续之后两千余年的历史,这样的事情还会一再的上演,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问号,而是一个惊叹号!

《史记》里说,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似乎效果很好,但实际情况是:老百姓所受的盘剥比重非常之大,始终在生存线上下挣扎,因为商鞅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按商鞅的逻辑:百姓贫穷,就会有求富的动力;富有之后,就会“淫”(商鞅所谓的“淫”,指的是求智欲);“淫”了之后,国家就会有“虱”,就不能强盛。

所以,国家必须想办法在百姓富裕后“合理”拿走他们的财富,让他们再度陷入贫穷。如此,才会重新激发百姓的求富动力,他们为生存疲于奔命,没有精力求智,国家也不再有“虱”了。这种让国家富有而让老百姓保持贫穷的治国方法,可以使国家双倍强盛。

商鞅的“法家”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商鞅主张全农的经济政策,为此他颁布了《垦草令》,制定出二十种重农和开垦荒地的办法。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农业发展,一方面打压工商业。

其次,商鞅主张重刑厚赏。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畏罪的,只要重刑厚赏,就可以很好的治理人民,使国家安定。为此商鞅一方面制定严酷的刑法治理人民,一方面重赏立信。

第三,商鞅主张重战尚武,具有军国主义思想。最后,商鞅主张国家应统一民众的心智,制定统一的制度,实现统一的目标。

商鞅死后(实用性和功利性,成就了秦国,却毁了自身,但最终也毁了秦。叹!叹!),法家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一门学派,名为商学派。商学派经过建立、开拓、发展、定型和后劲五个阶段,配合秦的历史,逐渐成为主宰秦国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很遗憾的是,虽然“暴秦”很快的灭亡了,但是“法家”的思想“精髓”却完美的被历史继承了,并且改头换面,让孔老二“背了锅”。

04

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至今,在秦腔中还有一出保留剧目《商鞅变法》。

李悝,嬴姓,李氏,名悝,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战国时期魏国大臣、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早年师从子夏,魏文侯以为相国,主持变法事宜。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

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李悝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影响极大。

而商鞅的变法就是从李悝这儿学来的,但是,商鞅不是完全的照搬,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主要的思想与措施也有一本书叫《商君书》,但是这本书的内容现在基本上已经找不到了。

不过,其核心理念我已在上一小节中基本阐述了,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军功论爵位,全民皆兵,最大程度上提升了秦国的战斗力,而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征伐六国,在战国纷争时代,恰是最重要的。

商鞅在改革军政的同时,在行政上废除了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全面推广小农经济,废除井田制、授田制,开阡陌,土地成为平民私有,还可以买卖、转让,这倒是一项划时代的举措。

但是,其同时实行严刑峻法的“恐怖”政治,直至发展成秦始皇时期的“暴政”,也为秦朝的速亡埋下了种子。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秦惠文王的少师)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族被杀。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秦始皇后来成就“千古一帝”的大业之日,也是天下百姓熬到了最后之时。《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就说:“天下苦秦久矣。”

05

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又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为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

当年,卫国大商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知道了异人的情况,认为他“奇货可居”,决定进行一次政治赌博,于是就去见异人游说:“我可以光大你的门庭。”异人回笑说:“你还是先光大你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

吕不韦说:“你是不知道的,我的门庭是要等到你的门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异人明白吕不韦说话的含意,就引吕不韦与他坐谈,谈的内容非常深入,两人达成了政治同盟,异人许诺如果计划成功,将以分国作为答谢。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异人,作为日常生活和结交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和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

顺便谈及异人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说“我异人把夫人看成亲母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

华阳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的姐姐劝说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养子。华阳夫人就趁安国君(当时为秦国太子)方便的时候,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异人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

接着就哭着说:“我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我希望能立异人为继承人,以便我日后有个依靠。”安国君答应了,就和夫人刻下玉符,决定立异人为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赐送厚礼给异人,并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因此异人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秦昭襄王五十年,秦国派大将王齮率师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作为报复,赵孝成王想杀死异人泄愤。异人与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金贿赂守城官吏逃出赵国,通过出征的秦军返回秦国。

因为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吕不韦事先叫回国后的异人穿楚国服装面见夫人。华阳夫人果然大为感动,正式收异人为义子,并改名子楚。

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夫人和儿子(即嬴政),因为子楚的夫人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一说为吕不韦的姬妾赵姬),被隐藏起来,母子二人得以活命。

前251年,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是为秦孝文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也护送子楚的夫人和儿子嬴政回到秦国。

秦孝文王元年(前250年),孝文王正式即位三天后就死了,子楚即位,是为秦庄襄王。前247年,庄襄王薨,享年三十五岁。子嬴政继位,是为秦始皇帝。

06

秦始皇,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39岁就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初步奠定了中国本土的疆域。

十年后,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于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邢台)。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开疆拓土,修筑万里长城,开建直道、驰道通达全国,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统治后期,秦始皇梦想长生,差人到处求仙访道,大肆征用民力修建阿旁宫和骊山陵墓,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最终,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酿成了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起义。

07

反秦斗士陈胜有三句话流传千古:“苟富贵,勿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三句话被后世的农民起义军引用、转载不可胜数。

公元前209年夏,秦政府征集900人到渔阳(今北京密云)戍边,陈胜和他的好兄弟吴广也在征发名单上,而且还当了屯长这样的领导岗位。

结果,半路上,遇到大雨,耽误了期限。按照司马迁的说法,秦法规定,“失期,当斩”。不过从出土的秦朝文献看,根本就没这回事,耽误行期,顶多就罚点财物,没有杀头那么严重。

至于是司马迁给陈胜找台阶下,还是陈胜借此忽悠不明真相的群众,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陈胜借这件事,煽动他人造反,而且造反的理由相当充分:“横竖都是死,不如拼死一搏。王侯将相,难道就是天生的吗?”

不得不承认,陈胜这一把赌对了。当时,秦王朝阶级矛盾尖锐,一触即发。陈胜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各地豪杰纷纷揭竿而起,犹如星火燎原,秦王朝瞬间便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不过,数月后,秦将章邯就率军攻破了起义部队的根据地,陈胜被迫转战城父县(今安徽蒙城),大势已去,人心思变。苟富贵,就相忘!整个起义部队中,能换来“富贵”的也就是陈胜的项上人头了。

果不其然,陈胜的车夫庄贾为了保命,杀了陈胜降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看了陈胜的传记,才了解,“志”在陈胜眼里也仅是“富贵”二字。

实际上,就历朝历代的改朝换代来讲,真正由农民起义推翻前朝建立新朝的很少,但是这不意味着秦朝的宿命。

项羽,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项羽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公元前207年,巨鹿一战,项羽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最终领军灭亡秦朝。自称“西楚霸王”。

08

也许,大秦帝国可以讲的历史太多了,但是又似乎因为它的太过短命,而让人产生更多的应该是思考。

“焚书坑儒”可谓是秦始皇的“暴政”之一了,这是扼杀民智,毁灭思想的历史倒退行为。我以为,这也与李斯继续发扬光大“法家”的政治理念是分不开的。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入秦为官,丞相吕不韦以为郎官,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任为长史。

秦王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以为客卿,在秦灭六国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进上《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迁为廷尉。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联合王绾等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礼仪制度,拜为丞相。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度,坚持郡县制;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诸子学说,禁止私学,以加强思想统治。

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皇权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李斯父子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李斯在他生平的后期,再一次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结果与商鞅一样死况惨烈。曾国藩曾说,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这说的是李斯毒杀韩非一事,早年韩非子也可谓是一位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但是因为李斯嫉贤妒能,谋害了他。而最终,他被赵高所杀,也算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李斯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后世称为书法鼻祖。我不禁联想起北宋末年的蔡京,同样是书法大家,却也伴随着大宋王朝的最后一抹盛世景象,乱政祸国,背上千古骂名。

《史记·李斯列传》载:斯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一代权相就此陨落,可悲可叹!

09

唐代文学家杜牧《阿房宫赋》云: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杜牧二十三岁。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见于《资治通鉴》)。

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文章题记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秦始皇和陈后主、隋炀帝等亡国之君,而主要是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所以,不仅是秦朝的历史,中国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一种轮回吧?!

10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的骊山北麓,伫立着一座巨大的皇陵——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

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史记·始皇本纪》云:“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司马迁估计是既看不上秦始皇,也不感冒汉武帝的,所以,成为了一代大史家。

尽管,秦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人治”的巅峰——皇权专制却一直延续了下去。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制王朝的奠基者和主要设计者,影响之深广,为任何其他帝王所难以比拟。

几千年来,中国历史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都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却又是大儒荀子的学生。这,也算是中国历史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循环吧?!

11

在西方,人们常把秦始皇与罗马帝王恺撒相提并论。大体说来,罗马帝国与秦统治时期的人口、面积差不太多。但比罗马帝国统治时间短,恺撒死后,帝国分崩离析。秦朝则不然,这是秦始皇独具影响的原因。

也许,现实就是制度,制度也就是现实。但是这种我称之为“制度性”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从来就不是顺风顺水的,直至两千余年后,帝制终被推翻。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

《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彼时修筑。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万里长城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伟大象征。

然而,可能正如鲁迅《长城》里所言:伟大的长城!其实,从来不过徒然役死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现在不过一种古迹了,但一时也不会灭尽,或者还要保存它。

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的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何时才不给长城添新砖呢?

12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战国策·燕策三》载,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今河北易县,战国时易水以北为燕国、易水以南为赵国)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这首《易水歌》,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荆轲,姜姓,庆氏。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时期著名刺客。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

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东晋陶渊明评价云: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其人虽己没,千载有余情。

13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楚汉相争。籍籍无名的韩信投奔刘邦,不为重用,弃汉东归至樊河桥(今陕西留坝县),河水猛涨,挡住了去路。

萧何一路追至河边,将韩信劝回汉中,辅佐刘邦,建立了帝业。故民间传颂着一首歌谣:“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炎汉四百年。”

我读历史经常会有一种感触,那就是觉得中国历史充满了各种偶然性。项羽推翻了秦朝,却又掉过头“分封”了天下,刘邦本无实力争雄,却又因重用韩信再次一统了天下。

但是,韩信就是一个“无心”争天下的人么?项羽与刘邦的“楚汉之争”又会是怎样的一段波谲云诡的故事呢?欢迎读者朋友们关注、阅读下一篇章“楚汉之争”。

张锋编撰 戊戌春写于启东翠彧轩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红叶网